Home   /   Academics   /   Faculty   /   Department   /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RT & DESIGN   /   Content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RT & DESIGN

share

Wang Zhigang
Associate Professor,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rts and Design, PhD in Fine Arts
职称

长聘副教授

学历经历

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教研系列

工作经历

2015年起兼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6年创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演艺科技》杂志编委会委员

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吉林动画学院客座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北京电影美术学会虚拟空间专委会高级顾问委员

研究方向

面向文化艺术领域的数字体验设计

具体分为文旅演艺科技创新、沉浸式新媒体艺术与空间叙事方法研究

学术主张

本人的研究领域的创新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科技与演艺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整合动画艺术、影像艺术、交互技术、空间造型与舞台表演艺术结合的跨界艺术表现形式,并着重通过文艺演出、文旅光影演艺、舞台表演进行多维呈现。在目前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与艺术融合、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夜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更需要跨学科艺术设计理论方面的支持和创新。

二、新媒体艺术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是融合多媒体影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与交互技术的应用型研究,为学习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新的体验方式和叙事方法。

三、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方法研究。面向当今各类新兴媒介对于公共空间的介入,信息时代的城市乃至公共空间,已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界面,而是在此基础上叠加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虚拟界面,形成了真实与虚拟共存的多维空间。面向公共空间的媒介化转向,需要推动从博物馆空间、商业空间等公共空间类型出发,推动相关新媒体艺术领域的空间叙事设计方法、学术理论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学术成果

承担的科研项目累计数量已达30余项,其中在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项:《新媒体艺术视野下宋代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担任项目负责人;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一项:《冬奥会首钢赛区数字化生态创意设计研究与示范》课题五《智能化、多模态、5G+8K、交互式沉浸直播系统设计与开发》,担任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课题一项:《宋代绘画中市井空间的新媒体艺术转化》,担任项目负责人;横向课题包括与搜狗合作开发虚拟分身项目等7项;完成的项目有包括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担任项目负责人)及多个横向课题共计20项;参与其他项目共计11项目。累计发表论文26篇,其中国内核心及以上级别文章11篇。

担任国家级重大文艺演出及活动多媒体设计工作:2014APEC文艺演出、2014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开幕式、2015Cebit开幕式、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祥和逸居”等。目前承担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多媒体设计工作。

艺术策展工作有《万物有灵》——2016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学院展(Ars Electronic Campus)、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学院展、2017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2019年《镜•界》科技艺术概念展、2021年北京市科技周分会场“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等。

戏剧代表作有话剧《茶馆》、《活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堂吉诃德》、《推拿》、《生命档案》、《枫树林》等,歌剧《楚庄王》、《茶花女》、《白鹿原》等。

博物馆数字体验项目:孔子博物馆、故宫端门数字博物馆、青岛电影博物馆等。

王之纲的作品以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丰富的表现力见长,擅长将动画、影像、交互技术、空间造型与舞台表演艺术进行跨界融合并进行创新。近年来在舞台、戏剧演艺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创造出全新的舞台视觉表现与观演感受,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同期也创作了很多优质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各类展览中获得一致好评。

重要获奖:

多媒体影像作品《城市记忆》获得2019年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建筑投影新媒体艺术作品《LuxorinReflection》获得世界剧场大展(WSD2017)多媒体与投影设计金奖;2015年荣获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十大杰出青年,各类奖项累计达30项。

设计实践:

清华大礼堂主题光影秀《大先生》

在极具历史纪念感的大礼堂里,清华大学最具代表性和历史记忆的建筑都将借助多媒体呈现在舞台上,梁思成、朱自清、马约翰、叶企孙、顾毓琇等等一代大师将一一在其中“亮相”,他们既为国家和民族贡献了力量,又秉持师者仁心使得清华大学育人传统得以代代相承,什么是大学?主题光影秀《大先生》在文、理、工、体、美五个学科领域选取了灿烂生辉的大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个有机串联起来的生动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不仅可以追寻大师们的脚迹,聆听让人醍醐灌顶的育人理念,还能在生活小小的细节处收获一粒粒珍珠。在这次主题光影秀上,你会看到很多年轻的身影,他们是孩子、学生、运动员,他们或是直接聆听着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或是在镜头转到百年以后,被清华大学悠久传承的精神传统所感召。

球幕影像作品《原点》

“原点”,是对世界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抽象化的表达。作品从艺术、工具、科技延伸到未来数学的抽象化空间。通过巨型球幕打造沉浸式空间,引发观众对于人类发明的科学技术和延伸能力在作用于人类自身时,人的主体性的思考。

交互作品《骷髅幻戏图》

《骷髅幻戏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主题,延展了宋画原著中蕴含的生死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观众通过团扇画进入幻境,大骷髅控制着悬丝,小骷髅随着乐律跳动。通过交互技术对大小骷髅进行实时操控,在即时的交互体验中感受操控与被操控的关系,促进观众理解和感受作品背后所塑造的生死之幻和诙谐之趣。

建筑投影作品《Luxor in Reflection》

作品以矗立在天地间几千年的卢克索神庙遗迹作为当代艺术的载体,让厚重与鲜活碰撞,让静止与动感辉映。光线构成的线条和形状随着节奏在黑夜中的石柱上上升扩散,音乐逐渐递进流动,象形文字也跟随着鼓点在视线里闪动。充满现代感的音乐与光影、忙碌的人群、奔跑的骏马、交错的空间和重叠的画面展现着古典与现代矛盾又和谐的对比,使古迹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发掘了现代建筑投影艺术的更多的可能性。

新媒体艺术装置《Shootinggame》

《Shooting Game》以探索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问题而展开创作。它由VR影像和屏幕影像两个视界同步进行:VR影像中是一个个竖直的人形靶,外部的屏幕影像则对应四散逃窜的孩子。戴着VR眼镜的参与者向人形靶射击,外部屏幕中将有一个个孩子随即倒地。

两个平行世界被同时触发,热血的游戏和冰冷的现实只有镜片相隔。当游戏获得大满贯,参与者取下VR眼镜发现被“自己射杀”的小孩的名字包围,很多人陷入了沉默。作者藉此提醒每一个身处技术温水中的人谨终如始。

VR作品《罗马角斗场》

以罗马角斗场为体验环境,通过专业武术指导,采用高级别的动作捕捉技术,鲜明的角色人物性格设定,将实时抠像技术融入VR 体验中,实现人物实时抠像处理,是一次VR 的创新运用尝试;在体验中,会形成两种体验角度,一种是以体验者沉浸在VR 的视觉感官,可以清楚看到角斗场的场景,成为其中的一名观众;另一种为旁观者,看到的是屏幕上实时抠像处理后的体验者画面;除此之外,VR 体验者也有独特的视觉切换,体验者在VR 视觉切换下,从竞技场观众转变为凯撒大帝视角,直接参与比赛、评判比赛,带来真实的体验互动感。

大型奇境光影水秀《ECHO 回响》

大型奇境光影水秀《ECHO 回响》在上海世茂洲际酒店地平线下88 米的深坑剧场上演,营造了从原始到现代再到未来,一个时代不断迭代“回响”的序列,从而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共鸣。运用水幕、激光、无人机等技术手段,以抽象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给观者一个从平面到立体、概念到精神的全新的感知体验。从万物生灵中提取营养,通过数学的分型美感、动画的张扬自由,变幻流转,展现狂野的自然力量与现代文明秩序的冲撞, 感受宇宙空间的轮回。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城市记忆》

浸式新媒体艺术作品《城市记忆》是对人与科技互动发展关系的艺术化探索与表达。作品以沉浸式全景声化作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经典的文学作品凝结为情感诉说的桥梁,光阴碎片里隐藏着属于北京的记忆空间。通过三维扫描技术构建的创意化数字视觉记录属于北京的城市发展剪影,建立人与空间、信息之间的认知桥梁和情感联结,引发观众对未来人与科技关系的思考。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祥和逸居》

2019 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以“锦绣中华•生生不息”为主题,将中国园艺文化精髓展现的淋漓尽致,向世人展示中国绿色生态观和最新科研成果。中国馆“生态文化展区”重点展项“祥和逸居”数字体验空间,以“茂林竹居”和“万园之园”为主题展开内容。通过数字影像描绘古代的文人雅客茂林竹居的生态状态和皇家园林的恢弘气度,营造生态惠普空间,传递“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借助两道全息纱幕,使用先进的集成播控系统,将画面与声音完美结合,塑造真实三维空间的沉浸式感官体验。带观众步入画中世界,体味“风拂花开,居士怡然”的风骨气韵。

话剧 《堂吉诃德》(国家话剧院)

《堂吉诃德》的舞台多媒体创作是一次影像艺术风格上巨大挑战。舞台表演、布景、服装、灯光随着剧情发展跨越了现实主义与先锋,而话剧中六段多媒体影像看起来风格迥异,但都与话剧的整体呈现配合得十分严谨,精彩而不凸显。而每一段多媒体的创意都是诞生于与导演、舞美的思维碰撞和反复研究。最后一段影像伴随着空灵的音乐,展现出一个动态的“矛盾空间”,极具现代感地回顾了堂吉诃德荒诞不羁又极具理想主义光辉的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段影像与舞台布景和灯光完美配合,构成整个戏剧的结尾,将四百年前史诗般的英雄精神映射进每个观众的内心。

教学情况

1.新媒体艺术创作(32课时)(研究生课程)

本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旨在让学生广泛了解当代艺术和设计中使用数字技术的创作及其对当代媒体的社会和开放文化的影响。这门课会采用艺术批评的方法:我们会提供一系列的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艺术,分析和研究从上个世纪先锋艺术到当下数字媒体艺术非常大的范畴内的作品。“新媒体艺术”一词,指的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艺术门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点在使用新的数字技术。在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影像技术、电子控制以及视觉装置艺术的创作方法,进行分组的主题艺术创作。

2. 三维动画设计(48课时)

三维动画设计是一门表现技巧方面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三维动画建模、材质、动画的基础艺术与技术、常用软件的学习与研究。课程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深入讲解一种常用的动画软件的使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字动画技术进行设计表达的方法,了解三维动画技术发展的基本原理与趋势,并且培养相关软件与硬件的学习能力。

3. 《虚拟现实动画设计》(48课时)

本课程是动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空间对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经过学习进一步掌握虚拟现实制作软件的基本概念、数据组织、数据输入存储编辑方法、虚拟现实模拟方法、虚拟现实关键技术等知识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对虚拟现实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要求学生着重掌握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理解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科技馆沉浸式体验设计、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等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重点掌握三维建模的注意事项及与虚拟现实制作软件的整合,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动画创作(一)》(128课时)

动画创作(一)是面向动画专业同学的一次综合训练,在课程期间独立完成不少于30秒的动画作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整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及掌握的技法和能力进行动画创作,目的是发现在动画创作过程中从设计向实践的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为毕业创作积累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感受:

本人担任本科动画专业课程《三维动画设计》、《虚拟现实动画设计》、《动画创作(一)》、近三年的教学工作量都保持在330课时左右。本人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分析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以丰富的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创作技能,并全方位辅导学生将所学技能技法运用于艺术创作。本人作为信息艺术设计系教学主任及动画专业学科带头人,今年来应对学科发展的需求,多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方案研讨,教学大纲编写,以及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完成教学评估等多项重大教学工作和任务。本人在本系各位同仁的协助下顺利完成了2011年度动画特色专业项目的申报、执行、汇报工作,顺利完成《动画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申报以及阶段汇报工作,积极参与动画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主要责任人顺利完成2010北京动画艺术教育国际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本人正在编写新开课程《虚拟现实动画设计》专业教材,拟2020年3月完稿,2020年6月出版。本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作品《Circle》获得2015年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奖。

本人担任研究生专业课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主讲教师。本人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7人,已毕业12人,指导在读博士生1人。本人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以因材施教的方式,致力于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培养。多次带领研究生参加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课题申报、国际会议以及国际重大赛事以及艺术节的参展及策展工作。本人作为策展人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参与2016林茨电子艺术节Campus单元以及2017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的参展、布展等重要工作,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人指导研究生在国际会议及论坛赛事上获奖,如罗伟同学的《罗马竞技场》获2017ICEVE中国先进影像作品奖、叶栋同学的《一次远行》获日本“鸣凤堂”国际青年影像节动画类一等奖。

Copyright © 2024 Acadc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R.C.100084

Tel:86-10-62798959

Copyright © 2024 Acadc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